CF活动助手 http://www.cf777.cn 上海有没有回来,上海人最有发言权,轮不到别人来说三道四。 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,疫情前的上海没有回来,疫情中的上海不愿离去。 所谓的烟火气,反正我没怎么看到。 1 官复原职 封城过程中停职调查的一些官员,在6月上演了“王者归来”。 4月份,上海劣质的保供物资上了热搜,引发全国关注。 4月27日,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郇秀志,在发放保供物资中存在渎职行为,致使居民收到腐烂物质,因此被停职调查和党纪立案。 上海市纪委监委还特意强调,要严肃追究、彻查到底。 6月9日,细心的网友发现,被停职检查的郇秀志已经官复原职,以宝山区张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原职身份出席活动。 6月11日,宝山区张庙街道对此作出回应:郇秀志同志作了深刻检讨,停职调查自行终止。 这就是上海解封后的缩影。 原来,只是做了一场梦,什么都没有改变。 2 过期食物 封城期间,劣质物资成为上海人挥之不去的梦魇。 解封后,依然如此! 6月1日,解封第一天,我高兴地带着老婆孩子去逛商场,买了一杯火龙果冰淇淋。 幸亏宝宝不爱吃,没吃几口,大部分被老婆吃了,当场就闹肚子。 去了趟卫生间,发现卫生间已经有蜘蛛网了。 当即我们就决定:只逛不买,期待已久的火锅盛宴取消! 一直到今天,我都忍耐着欲望,没有下馆子。 外地人可能无法体会,一个封城了78天的人,有多么渴望去餐馆大快朵颐一番!得有多无奈和狠心,才能忍住和克制这股强烈的欲望! 想吃酸菜鱼,就去菜市场买鱼片和酸菜包,回家自己做; 想吃火锅,就自己买食材,回家自己做,还不敢买羊肉卷和肥牛卷。 亲身经历反复证明,我的选择是明智的! 6月6日,上班第一天,出了地铁,在熟悉的摊贩那里买了一张熟悉的葱油锅盔。几大口就啃完,半个小时不到就肚子痛,连上了两趟厕所! 中午不敢吃东西,也不敢叫外卖,只好去吃肯德基。 肯德基的质量没问题,吃完身体很正常,但汉堡的体积小了1/3!这意味着物价上涨了1/3。 面条只吃素面,不要肉;旋转小火锅,只吃素菜,不要肉。 有同事早上吃肉包坏肚子的,有吃牛肉面坏肚子的,当然也有叫外卖坏肚子的。 所以,现在办公室流行带饭!一到中午,微波炉忙得不可开交。 已经有人在网上晒自己的“中毒”经历。 有碰到老鼠的。 就连星巴克也未能幸免,咖啡变质发酸。 餐馆充斥着过期食物的原因很简单,封了两个多月,很多食材已经过期,商家在封控期间损失惨重,现在无非是想在过期食材上挽回一些损失。 继消化外来的劣质保供物资之后,上海人还要消化本地大规模的过期食材。 不知道这个周期能有多长? 6月1日我以为会是一周,现在我觉得一个月吧。 3 商业萧条 解封十多天,我有个十分深刻的感受:打车比以前方便多了。 接单十分迅速,秒接的节奏! 就连远程的顺风车,接单速度也快了好多。 周五晚加班到九点,不想坐地铁,打车又嫌贵,便试了试顺风车,也是秒接的节奏,疫情前可不是这样的。 我又想到3日端午节,去滴水湖搭帐篷,按照以往,即便去机场叫顺风车,怎么也得半小时,但这一次只等了五分钟。 由于出发时间的原因,我取消了一次,再叫时,又是五分钟。 返程时,我提前两小时预定顺风车,事实证明我是多虑了,接单时间依然五分钟。 跟几个司机聊了聊,接单这么快,看来复工的生意不错,司机们都予以否认。 司机都出现了,但乘客没怎么出现。 而且没什么人去机场车站,远程单子几乎没有,跑的都是短程。 做一单是一单,日收入不仅没有报复性增长,反而不如封城之前。 我才恍然大悟:难怪几次打顺风车,司机打电话过来,都是催我预付车费,而不是商量出发时间。 打的的人不多,但地铁的人还是很多,这就说明,城市的商务往来还远没有恢复。 现在上海各个商场十分冷清,就连最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,也是凄凄惨惨戚戚,小孩可以随意奔跑。 路边转租的店铺多了不少,两个多月的封控,很多商铺都撑不下去了,但转租不像以往那么好找接盘,导致关门的店铺成为一道“风景线”。 去任何地方,无论是地铁公交站,还是商场,还是街边苍蝇馆,统统需要扫码。一想到这个,逛街买东西的兴趣就大打折扣。 别说顾客了,就连商店服务员,也全副武装。 此情此景,逛街消费顿时显得索然无味。 公司坐落于上海交通最便利的核心商务区——世纪大道地铁站商圈,旁边有一个96广场,里面的肯德基居然有一天还暂停营业了。 有一天我中午去那里觅食,一度让我产生幻觉:解封只通知了少数人? 更是出现过一幕让我很震惊的事情,上海陆家嘴金茂大厦旁边的草坪,很多西装革履的白领们坐在地上吃午饭!出现这种奇观的原因在于,很多商店不允许堂食。 包括肯德基和麦当劳,也无法堂食。 不允许堂食,怎么可能恢复正常的商业呢? 所以,我每次看到新闻报道里的上海烟火气,都会露出一丝冷笑。 卑鄙而拙劣的演戏! 对于一个城市的商业而言,物流就是身体里的毛细血管,但现在这条毛细血管依然被堵塞着。 6月1日,买了一本书,圆通快递,天津发货,8号才到货,整整一周; 6月2日,给孩子买了两件玩具,京东快递,无锡发货,以往就是1-2天,但这次花了4-5天,我直到6号和7号才收到货。这两件货物光在上海都逗留了2天。 解封一周后,8号下单电脑小桌板,无锡发货,京东快递,现在还没到浦东分拣中心。 更悲剧的是,物流不仅慢,收到的货还是残次品。投影玩具呈现的影子模糊到看不出轮廓,电蚊拍的充电插孔有问题。 至于上海与外地的人员往来,现在是上海人不敢出差去外地,外地人不敢出差来上海,基本还是处于中断状态。 没有报复性消费,没有期待中的烟火气,没有人流如织,没有熟悉的笑容。 某些媒体,我读书少,你别骗我! 4 心态 端午假期的最后一天,大雨,为了第二天的上班,大家打着雨伞排队做核酸。 现在每天上班吃完午饭,第一件事不是去哪散步,而是去核酸点。小亭子面前的排队长龙,已经成为各个商务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 说的是72h核酸,但由于检测需要时间,绝大部分人都是隔天做一次。 核酸保质期如同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,人在这种情况下的心态,怎么可能跟疫情前一样呢? 大家最担心的,不是业务的长远发展,而是会不会突然再来一波封控?万一公司附近出现“羊”怎么办? 毕竟,陆家嘴国金中心前不久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,突然封锁,里面的人跟逃命似的一路狂奔到出口。 微信群时不时出现各种封控传言,周末这两天要搞全员筛查,就有很多人在周五开始囤物资了。 每天早上公布的上海疫情数据,比财经早闻更让人重视。俄乌战争和美国加息一时半会影响不了自己,但上海的一纸命令瞬间就决定了你的生活状态。 无处不在的核酸点、无孔不入的扫码、疫情新闻的日常化、封城噩梦的心有余悸,这些都在告诉我们,生活的确定性还没有回来。 封控不是让你饿肚子,也不是中断生活,而是把生活的一切确定性都拿走了。除了抗疫这件事可以确定,其他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。 冰箱里依然塞满了食物,米囤积了两袋,油还有两桶,随时做好准备,以备不时之需。那种不安和恐惧如影随形,难以消散。 这就叫动态满仓,一边动态清库存,一边动态补货物。 正常的上海没有回来,正常的上海人也没有回来。很多东西过去就是过去了,没处找补。就算补回来,也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完事了,时间长着呢。 我们不是金刚狼,不需要道歉和赔偿,也不需要治疗,受伤了就能立刻自我修复。 对心态直接造成影响的,就是收入预期。每次排队做核酸,有时前后左右聊几句,无一不谈裁员和业务不好做。 从收支角度讲,封控两个多月,大部分人的存款是增加的,因为相比收入,个人支出是锐减。著名经济学家林采宜,封控期间一个月的信用卡账单只有11.4元,惊动了招商银行:客户出什么大事了? 但存款的增加,并不会带动消费的增长。当你的未来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时,你是不敢花钱的,存款的“救命”色彩会越来越浓。 封控期间的很多消费想法,现在都没有成行。我本想着给自己换个新的台式机,屏幕更炫,音响效果更好,码字更爽。但解封真正来临时,我却犹豫了,现在已经打消了这个想法。 以上就是上海全面解封的12天,距离恢复我们完完全全正常的生活,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,虽然解封之后非常兴奋,但是兴奋之后的冷静告诉我: 眼前这个城市,我对它既熟悉又陌生,上海不是那个上海,我们还是我们吗? —END— 版权所有,欢迎转载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