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以来,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全球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,为各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新动力。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医疗健康领域,全新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持续融入,不仅从技术和资源供给端改变了行业的基础架构,还从业务和运营方式上彻底重塑了医疗健康服务的供需形态。 正是在上述政策、技术与市场因素的多重叠加与推动之下,智慧医疗的理念和实践应运而生。 在理念上,智慧医疗可以定义为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实践,是传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革命性升级。一方面,智慧医疗将全面提升中国医疗领域的技术能力与服务水平;另一方面,在实施以人为本的“健康中国”战略的过程中,智慧医疗将持续发挥重大的作用。 在实践上,当前智慧医疗在中国的核心应用场景包含三类: 1)覆盖医疗机构内部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; 2)连接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、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与分级诊疗体系; 3)医疗影像AI辅助诊断、医疗机器人与AI辅助临床医疗决策体系。 综上所述,在战术层面,智慧医疗是“三医联动”改革的核心内容,它既是医改的重要实施路径,也是检验改革是否具有成效的重要指针;在战略层面,智慧医疗集中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健康理念,与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高度契合。 从颠覆医疗到拥抱医疗,融合共生是必由之路 在智慧医疗理念提出之前,中国早在1999年即已开始倡导医疗信息化建设。早年,医疗信息化旨在建立完善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体系,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。 时至2009年,中央政策明确提出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”。远程医疗是医疗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应用,旨在实现医疗资源下沉的改革目标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改革自上而下推进,主要在公立医院体系之内展开,成效并不显著。 2014年是“中国互联网医疗元年”。这一年,大批医院体系之外的市场主体开始“杀入”医疗市场,它们以互联网巨头和初创企业为主,从传统医疗市场的各个环节和场景切入:预约挂号、电子支付、在线问诊、网上售药、医疗科普、职业再教育等领域均有涉猎。它们一度喊出“颠覆医疗”的口号,被视为医疗健康市场的“野蛮人”。 然而好景不长,2017年前后,一轮互联网医疗泡沫即已宣告破灭。这既有资本市场降温的直接因素,也有产业层面的更深原因。 倒下的“野蛮人”们开始意识到,医疗市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市场,互联网企业必须与传统医疗机构、医药企业与医保单位紧密合作,才能取得发展。 由此,“颠覆医疗”悄然转化为“拥抱医疗”,“互联网医疗”也逐步演进为“智慧医疗”。 我们认为,智慧医疗在技术、机制两个层面突破了互联网医疗的局限:在技术上,智慧医疗充分运用了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,传感器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使用,远远超越了传统互联网的范畴;在机制上,智慧医疗强调以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医疗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,实现融合发展,而非替代和颠覆。 当前,在如火如荼的医改进程中,中国政府出台的众多举措已经鲜明地体现出智慧医疗的政策导向。医疗与信息产业之间,传统医疗体系内外,也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融合趋势。 尽管智慧医疗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,面临诸多痛点和亟待突破的障碍,但我们深信,以智慧医疗作为医改的实施抓手,建立融合共生的新型医疗生态体系,中国有能力亦有潜力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